欢迎访问《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

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要求》等两项

团体标准审查在京顺利召开

2025417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立项编制的《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要求》等两项团体标准审查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内服膏方因其口感优化、易于久服、以及膏方养治结合、扶正救偏等特点使中医膏方在养生保健和慢病防治中更易被大众所青睐该标准是推动我国中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规范国内中药内服膏方产业发展,关爱人民群众健康,引导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共同举行。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理事崔艳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武继旺、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石磊、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膏方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磊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讲话。起草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苏惠萍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庞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佑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施怡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嵇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王丽新、上海市中医医院李雁、太原市中医院刘克勤、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冯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吴剑坤等专家,以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审查会邀请到的专家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悦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吴嘉瑞、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方志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高静、领跑者标准符合性验证工作机构主任孟凡斌。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作为两项标准起草组组长代表起草组发表讲话,介绍了项团体标准制定的意义及起草组针对文本修改完善的思路。倪磊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也进一步强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新时代背景下,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养生康复、慢病防治实践中应用广泛,在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医学领域中凸显优势,成为中医学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中医膏方发展至今,在膏方的处方原则、药物选择、临床应用、制备工艺、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已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及成熟的技术方法,由于中医膏方具有特定的制备工艺,因此,制备实践成为中医膏方学的重要特色内容之一,同时,工艺与原料也决定了内服膏方的质量。这也是制定中药制剂内服膏方,两项标准的意义所在。

参加此次标准审查会的参编单位括:甘肃中医药大学、凤阳县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百年仁国医馆有限公司、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南通三越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沂鑫皓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广东中天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医院、湖北神农氏天寿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现代创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徽药食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贵州中医药大学、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大翔中药制药有限公司、江西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河北王清任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苗氏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小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安合元药业有限公司、亳州德元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和堂中医文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元升集团、浙江固生医药有限公司、江苏大学、徐州释草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阿吉祥阿胶制品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北京绿野药业有限公司、亳州弘润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

标准编制组李平主持了本次会议,并代表编制组介绍了两项团体标准编制过程及工作计划,公布了团体标准文本会上专家组对标准条文进行了认真审核,对标准内容提出了中肯意见,会后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武继旺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主任指出“标准是支撑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我国中医药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将是主要驱动力《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要求》等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是推动我国中医药领域发展的基石”。同时武主任也希望国内企业家们重视团体标准的引领作用,把握好行业技术发展的窗口期、掌握好国家标准化政策的黄金期、抓住企业战略转型的机遇期,在标准供给上提高“精准度”,在政策宣传上提高“知晓度”,把眼光放长远,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到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中来,做标准的参与者、使用者和受益者。”

与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