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安全评价规范》等两项团体标准审查会在济南顺利召开
2025年4月17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立项编制的《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安全评价规范》及《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综合评价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审查会在济南顺利召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其中,内服膏方凭借其口感优化、便于长期服用、养治结合等优势,在养生保健和慢病防治领域受到广泛认可。此次两项标准的制定,旨在进一步规范中药内服膏方产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通过线下方式举行。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崔艳、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武继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膏方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倪磊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本次会议的起草专家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苏惠萍、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庞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佑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施怡、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嵇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王丽新、上海市中医医院李雁、太原市中医院刘克勤、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冯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吴剑坤,评审专家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边朝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婧、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委会副主任孟凡斌。北京中医药大学倪磊作为两项标准起草组组长代表起草组发表讲话,介绍了两项团体标准制定的意义及起草组针对文本修改完善的思路。倪磊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也进一步强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内服膏方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仍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部分企业和医院存在质量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制约了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的参会单位包括广东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漳州市中医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21家公司。标准编制组黄科迪主持了本次会议,并代表编制组介绍了两项团体标准编制过程及工作计划,公布了团体标准文本。会上专家组对标准条文进行了认真审核,对标准内容提出了中肯意见,会后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孟凡斌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孟副主任指出“标准是支撑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我国中医药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将是主要驱动力。此次编制《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质量安全评价规范》及《中药制剂 内服膏方综合评价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期望通过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膏方的整体质量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并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孟副主任也希望国内企业家们重视团体标准的引领作用,把握好行业技术发展的窗口期、掌握好国家标准化政策的黄金期、抓住企业战略转型的机遇期,在标准供给上提高“精准度”,在政策宣传上提高“知晓度”,积极参与到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中来,做标准的参与者、使用者和受益者。”

